近年来,国人特别是常识分子们突然间形成了某种独具特点的“深思”爱好: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第一不是对这个环节进行自我反省,看看是不是是自己负责的环节出了事,而是立即把眼光投向上一个环节,并且总是一口咬定就是上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所谓“时也、命也、运也,非吾不可以也”。
譬如,前些年有人说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可以,并觉得其重要原因出在中学教育上,且最大的问题就在语文教学上。于是就有不少人奔走呼号,在把中学习语文教学说的一无是处之余,开始大力营销推广自己主编的各种各样的所谓有“素养”的读物,让学生父母本已紧皱的眉头再皱一皱,直至变成眼睛皮适才停手。
以此来观这类年来关于高考考试改革的各种争议,可能能够帮助大家看了解问题的实质所在。眼下,高校的自主招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演变成一出闹剧。今年北大在自主招生上推行的“校长推荐制”,那些被校长直推的学生无一不是本校的学习尖子。换句话讲,这类人就是不需要推也可考上北大清华如此的学校,但可能,这正是北大抛出“校长推荐制”的初衷和所期待的结果。鲁迅曾说,北大是常为新的。假如他老人家地下有知,真不知该对此作何感想,以他的脾气,就是登报声明收回这句话也未尝可知。
而之所以作如是言,是由于实行多年的自主招生规范已经不只与高考考试改革的宗旨相悖,而且对广大考生,特别是贫困生,制造了新的不公平。
注意一下各校这类年来自主招生的状况就可发现,通过这一渠道招录的“自主生”绝大部分是大城市的重点中学学生,鲜有中小城市的中学入围,更别说老少边穷区域的学校了,这次作为“哥”的北大只是耐不住寂寞,把这个现象“自曝”了一下而已。
其实这个现象早已为人所知,但校方大多以创办世界一流大学要提升生源水平为由搪塞过去。但这里有个最为重点的问题,那就是:北大也好,清华也好,乃至别的什么大也好,都是国立大学,拿的是中国所有纳税人的钱。换句话说,美国哈佛大学可以只招名牌乃至贵族中学的学生,耶鲁也可以如此做,但北大清华不可以如此做,更何况作为私立大学的哈佛耶鲁还并没并力图防止之呢!
根据北大目前的招录模式,相信即便是北大校长周其凤本人,这个当年从湖南一所山村中学通过高考考试裸分考上北大的苦孩子,现在再想圆梦北大,可能也只有向隅而泣一条路了。
而我觉得,高考考试的千里大堤,正是由于自主招生的出现,也变得不再具备以往所具的公平性,在废除高考考试的呼声中,有一大多数声音就是来自于此。
事实上,作为一种选拔机制,高考考试规范尽管为人诟病,但其在保证“起点”平等,保证国人均有相对平等的机会进入优势教育资源集中的高校同意教育方面还是有非常大用途的。与自主招生的测试偏向于资讯相对发达的城市学生而言,农村的学生一样可以通过对高考考试涉及到的几门课程的学习与学会来展示我们的才能,而不会由于不了解一些时髦的名词和大而无当的文史哲或时政常识折戟于高考考试途中。
不能不说,目前动辄就将不可以培养出革新人才是什么原因归之于中学教学和高考考试是不公平的。需知,杨振宁、李政道,与新近辞世的钱学森也都是通过当年的“高考考试”进入中国大学同意教育的,但他们的革新性好像并没遭到影响。而让人深思的是,钱老在过世之前所发出的“钱学森之问”所质疑的恰恰不是高考考试规范,相反,倒是中国的大学教育本身的问题,这一点应该引起注意。
当然,高考考试并不是无需改革。在国家财力已足以支撑的今天,像49年前那样,由大学自己招生或联招以防止“一考定终身”的弊病是可行的,除此之外,每个大学均可拿出肯定名额招收插班生或转学生,面向全国所有高校开放,允许已考入大学的学生通过测试转入或插班到有关高校就读。当年冯友兰先生的女儿,日后的翻译家和作家冯宗璞就是先考上南开大学,两年后通过考试转入清华大学的。如此的例子还有不少。而这一政策,上个世纪80年代曾有高校试验,上海近年来也有实验,但力度和广度显然不够,也并未在全国的高校推广。
改革大学招考模式,将是提高大学竞争优势的可能性的出路,但它不应该是为了博取眼球效应而在自主招生上玩花样。假如条件还不成熟,就不必瞎折腾高考考试。依我愚见,在现在的状况下,应该废除的倒是自主招生,而非现存的高考考试规范。
■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