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养、快乐教育,已经成为目前社会不少爸爸妈妈的口头禅。然而在大家给予了孩子爱和自由的同时,规则和自我控制,依旧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散养”本身是个非常主观的说法,但不可以打着“散养”的旗号,舍弃对孩子的教养责任。
目前不少爸爸妈妈看开了,放下了,什么都不管了:“我什么课外班都不给他报,让他快乐一些。大家是散养。”“我不给孩子立那样多规矩。”“我不过多地管束他,不可以压抑孩子的天性。”“只须他快乐就好,大家不需要他肯定怎么样怎么样……”不过,这类号称什么都不管的爸爸妈妈,细究起来,办不到“什么”都不管,甚至管得还不少。比如,见人要打招呼,我们的事情自己做,上学不迟到,等等。
爸爸妈妈管得多或者声明不管,都是从我们的角度去考虑的,忽视了孩子是需要你管还是不管?孩子需要你管什么,无需你管什么?不少崇尚散养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完全不管,一定也会在一定量上给孩子带来伤害。
错过了从他律到自律转换的重点期
我遇见过两例,求助者都是家庭经济上比较宽裕的孩子:一个男孩,16岁;一个女孩,十八岁。他们求助是什么原因都是不想上学,也没发生什么大事,就是不想去上学了。这两个孩子有一个一同的历程:小时候,男孩学过围棋、两种乐器、乒乓球等,女孩学过钢琴、素描、陶艺等,都是他们自己提出来想学,爸爸妈妈才给报的兴趣班或单独请的辅导老师。后来也都是他们自己不想学了,爸爸妈妈听之任之,不学就不学了。
这应该是散养的理想状况吧?让孩子发挥天性,随性。两个孩子在谈到我们的这段历程时都露出悻悻之色,对当时为何喜欢,后来又为何不喜欢,学习过程中是不是有乐趣,等等,都记不起来了。
大家目前做个假设:当他们一时兴起,提出要学围棋或素描时,爸爸妈妈是烧钱的那位,所以决定跟孩子立个“约定”:学习的目的、过程和时间,遇见困境时如何处置,等等。从感兴趣、好奇,到真的潜下心来去学习、钻研,直至有技巧,是挑战,同时也是练习一个人的过程。借由这个过程,一个人掌握耐心,掌握勤奋,掌握在有瓶颈的时候怎么样去鞭策、鼓励自己,掌握在有所得时怎么样不自满,继续维持好奇和探索,掌握协调、安排我们的时间,收成“一分努力一分收获”的自信和快乐。从两三岁时搭积木、拼图到后来上学、学习才艺,到最后选择职业与自己觉得应该去做的事,这类都在一点一滴地进行。
小的时候,孩子控制不住自己,容易转移注意力,容易舍弃。此时,需要来自爸爸妈妈的“他律”,帮助孩子慢慢习得上面说的要做成一件事所需要的品质,逐步在10岁将来由他律变为自律。浅尝辄止,轻言舍弃,不止是虚度时间和浪掷精力,更要紧的是错过了从他律到自律转换的重点期,孩子容易形成任性而为、“想一出是一出”的习惯。
孩子一次次舍弃才艺的学习,可以,由他!真到了孩子厌学、不想高考考试,爸爸妈妈才慌了——此时再回头补课就难了。正常的社会行为的需要,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对他的管束、不公平。这个时候,即便他想做到自我控制也已经办不到了,这会让孩子体验到更深的挫败。
这种没需要的教养,孩子是不是感激呢?小的时候可能感觉母亲好,“不逼我”,“不管我”;慢慢地长大了,孩子会感觉“你并不真的在乎我”,由于你不操心,无所谓,“随我便”,你应该尽的责任比如指导、培养等没尽到。
孩子也会感觉你不信赖他,不然如何会不坚持?“是否不相信我有如此的天分或能力?”孩子后来的这类抱怨却是说不出口的,由于当初大伙都觉得“不管”是对孩子好,是少有些好爸爸妈妈的做法,目前假如推翻这一结论,自己就成了忘恩负义的白眼狼,成了反复无常、自相矛盾。而且自我否定是非常不舒服的,叫人总是不可以同意。
于是,孩子“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该有多郁闷!
让孩子变得散漫、任性
还有一种散养是对纪律和社会规范的无视。
我接待过一个13岁的男生和他的妈妈,是学校需要他们来做咨询的。
孩子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离异。妈妈一直感觉这件事带给了孩子不好的影响,愧对他,所以尽力满足孩子的所有需要。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几乎每门功课都请家教,在学习上是有需要的,孩子的成绩也还很好。
他妈妈是如此叙述的:
“我感觉他们的英语老师教学思想太陈旧,不可以因地制宜。课堂上那些东西我儿子都会了,就打了个哈欠,老师就小题大做,批评他。”
后来我去问英语老师,老师说:
“他打哈欠的声音大到每一个同学都听得到,还伸懒腰,然后‘扑通’一声趴在桌子上假装睡觉,引得其他同学笑啊,课都没法儿上了。”
他妈妈还说:
“数学老师留的作业都是重复性的。我儿子都会了,就不想写了。中国这种题海战术真压制人的创造力,把孩子全变成呆瓜了。我支持我儿子不写作业。老师没话说了,就指责我儿子没礼貌,跟他讲话没用‘你’。”
数学老师的说法是:
“我问他为何没交作业,他的声调比我还高,嗷嗷地说:‘你就会留作业,一点儿都不会开发大家的创造力。你该深思一下我们的教学理念了。’我从没见过如此的学生。我对他说有建议可以提,但要守纪律,而且跟我说话至少应该用‘你’而不是‘你’吧。小学生都该懂礼貌,家如何教的?这孩子回去告诉他母亲了,他母亲还来学校找我了。如此的爸爸妈妈太少见了。”
末了,他妈妈说:
“大家跟他的班主任交流过了,班主任说这孩子想听课就听,不想听就两脚蹬着墙半躺在椅子上。他不交作业,不举手参与学习,在班里导致非常不好的影响。不管他,就管不了别的学生。目前是义务教育,没法儿让他退学,又不许各种惩罚,也没评定、处分等等。还说大家爸爸妈妈非但不配合,反而放纵孩子……我是管不了了。只须他不影响别的同学,就随他去吧。”
这位妈妈说孩子的“事迹”,都是当着他的面说的。这孩子在诊室里也是旁若无人地东摸西看,坐累了就伸直了腿半躺在沙发上。他妈妈说了一句:“哎,坐好!”他哼了一声,一动没动。他妈妈也就不再怎么说了。
我知道状况后脑海里出现的第一个词就是“散漫”。散养的目的不应该是让孩子变得散漫、任性吧?
我的团队过去应邀在宣武区的几所小学拓展“问题”学生心理辅导团体活动,面对的是小学三年级以上、学校和班主任觉得有“问题”的学生。
这类孩子的言行上确实各有不适合的地方,但高度一致的是,他们不会,或许不愿、不想去审视环境、同伴、老师的状况,也辨不清我们的最后目的和眼前的冲动。跟三四岁的孩子一样,他们只顾满足自己随时而起的兴趣和需要,却又没三四岁孩子那样的纯真无邪、单纯。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是不愿当他们的同学的,由于他们并不可以跟我互动,只顾自己,老打扰我;我也不愿当他们的老师,由于他们不可以跟着我的教学和给出的建议走,自以为是,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让我的教学工作遭到挑战,浪费我的时间和心血。
这类孩子最后要长大,走上社会,若一直保有如此的行为习惯,哪个会想当他们的同事、上司、下属?哪个想与他们做朋友、谈恋爱?
在社会上受的挫折多了,吃的苦头多了,可能他们会变得收敛一些、抑制一些,但与自律—自我控制不一样的是,他们的收敛是被动的,是由于失败和教训而不能不为之的。因此,他们不会满足,不会无怨无悔,会充满抱怨、失望、无奈、愤懑。他们是不成熟的,也是不自由的。
爸爸妈妈如何做?
别忽略对孩子自控、自律的培养。
对于散养,我没支持还是不支持的态度,由于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说法,不一样的人对“散养”有不一样的概念和做法。我强烈反对打着“散养”的旗号,舍弃对孩子的教养责任。
1.培养孩子作为社会人应有些能力
比如做事情的条理、规划、耐心、毅力等行为自律,与人相处的关心、同情、友善、交流互动等情感力。这类会干扰到孩子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到他对自我价值的界定,终极影响是他对自己生活意义的判断,更别说对他每时天天是不是快乐、舒心的影响了。
2.做按部就班的自我控制练习。
2010年暑假,大家一家在美国的老友家住了两星期。他家的外孙女Lila当时5岁,跟着她的父母到大家的露营地去玩。由于时间的关系,他们要提前回去。
Lila和我的女儿玩得正高兴,很不情愿离开,站在帐篷边迟迟不愿上车。这个时候,她的母亲,一位教育学毕业的中学老师,既没命令她需要走,也没耐心地讲道理,或者提醒她“大家已经说好……”,只不过站在车边大约两米外,对Lila说:“Self-control(自我控制),Lila.”
对于5岁的孩子,妈妈已经在需要、练习她的自我控制了。Lila站在那里,眼神中透露出挣扎,看得出她正作着艰难的选择和决定。不到1分钟,大家都没怎么说,Lila自己转身上车去了,神情非常落寞。
当时,这件事让我感到非常触动,有了自我控制,才谈得上责任。不过,我觉得5岁讲自我控制稍微早了点儿。可以从六七岁开始一点点地练习,到10岁打造起自我控制的意识,13岁开始能主动去实践,这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
孩子非常小就会自我抑制,但自我控制则是要心智比较成熟时才能做得到。
孩子的成长中什么该管?
1.对孩子要有与其年龄相匹配的言行上的需要,比如要有礼貌、要讲卫生、要按时等。孩子以后的行为自律,有赖于刚开始爸爸妈妈的“他律”。
2.可以不需要结果,但不可以忽视过程。比如,不需要孩子需要考100分,但需要孩子主动、认真地学习常识。
3.对于孩子的错误必须要管。犯了错误误并不意味着孩子就是坏孩子,大家常常是在试错中了解了道理,掌握了本事。所以,看到孩子的错误必须要管,不要丧失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至于什么是错误,每个父母有我们的概念和标准。
4.要培养孩子的品德,基本的道德准则需要管!比如:诚实、善良、公义、尊老爱幼等等。
5.孩子提出了疑问和需要必须要管,不可以拒绝或忽略。
6.假如有人反映了孩子的问题,无论是孩子的老师、同学还是其他什么人,必须要管。要调查了解真相,再相应处置,而不要“护犊子”,或者否定其他人的怎么看和建议。
7.选择散养的爸爸妈妈一般都有一套理论,或者“外国怎么样”,或者“我小时候怎么样”。必须要实时检视我们的理论是不是过期,是不是与你家的具体情境相符,是不是符合孩子的特征,等等,防止教条。